找到相关内容337篇,用时170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以《宗鏡錄》為例論永明延壽對唯識思想的攝取

    顯法體無虛妄雜染而證得真如心,爲此真心又是常恒不變,具足無漏性功德,故說“淨法滿足,名爲不空。”合此空與不空二義,則此真如心實乃真如之體與主體所具功德相的統一,是爲“大”之前“二大”。   《大乘起信...論·緣起分》這樣定義佛性:“佛性者,即是人、法二空所顯真如。”[38]這樣,佛性也就是體現于衆生之中,並作爲一切衆生脫凡入聖的本體論依據的真如空理。《佛性論·顯體分》中又以解釋佛性。佛性...

    楊維中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493841478.html
  • 从来生、前世、今生谈佛法

    苦乐遭遇,复种。第八「爱」,于环境生种种爱欲也。第九「取」,贪爱而生起执取之念也。第十「有」,「有」就是业的意思,由爱而取,所造下的种种善恶之业,感召生死的果报。果报范围含有,一欲有、色有、无色有,就是欲界、色界、无色界。这中,「爱」、「取」与「无明」有密切的关系,「有」同于「行」。由现在世,再生未来世二果。第十一「生」为未来的受生。第十二「老死」既有生,必有死,法尔如是——以上...

    喻冀平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531941739.html
  • “五蕴”与“十二因缘”之关系及其哲学意义

    现在五果: 识→名色→六入→触→受 ↙ 现在: 爱→取→有 ↙ 未来二果: 生→老死 三世之间乃是二重因果关系,三世内部则是线性因果关系;总起来看,则是...”来说则是原因,但对于过去来说是结果,故称为“果”;“现在”对于“现在五果”来说是结果,但对于“未来二果”来说则是原因,故称为“”。又进而把今世人生划分为两大阶段,即针对过去的“现在五果”和...

    黄玉顺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594242176.html
  • 佛法的辩证思维

    派和经论派各有不同的看法,前者认为心识对客观对象直接接触,后者认为直接认识的对象是五官识中形成的形象。佛家哲学都认为,认识的形成,必具,一是外因(认识对象);二是先前识(意识是一种连续不断的意识...的唯心论只是当得唯识论的第六意识(至多到第七识的见分),而唯物论是前五识,佛法上的心是第八阿赖耶识,包藏一切有情世间器世间,乃前七识之根源;转识成智之后便是圆满妙心。而且佛法也承认“心本无生境有”,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154643087.html
  • 初唐佛性論諍---靈潤與神泰為主

    當果」是立足於本有的佛性。然而亦有把當果做不同解釋的,吉藏《論玄義》卷曰:「當果為正佛性,此是古舊諸師多用此義。此是始有義。若是始有即是作法,作法無常,非佛性也(註9)。」吉藏把「當果」的正...Philosophy East and West,32, No.2(April,1982), P.147。楊惠南認為當果說即始有說,其依據吉藏《大乘玄論》 卷所說:「當果為正佛性,...

    釋恆清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463846269.html
  • 五蕴与十二因缘之关系及其哲学意义

     ↙  现在: 爱→取→有  ↙  未来二果: 生→老死  三世之间乃是二重因果关系,三世内部则是线性因果关系;总起来看,则是一个因果链条。此所谓“因果”并不是逻辑学意义上的,而是发生学意义上的,...,把人生三世看做是一个因果系列:“现在五果”对于“现在”来说则是原因,但对于过去来说是结果,故称为“果”;“现在”对于“现在五果”来说是结果,但对于“未来二果”来说则是原因,故称为“”。又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162650203.html
  • 佛教因果论的中国化

    、早期佛教的因果论  早期佛教认为「一切有法生,皆从缘起.。生灭法悉灭,说道为方便。」[8] 佛教辞典里对因缘的解释,有所谓「一切万有皆由因缘之聚散而生灭,称为因缘生、缘生、缘成、缘起。」[9]...的「此有故彼有,此生故彼生」或「彼有故此有,彼生故此生」。[12]   以「缘起论」为基础的「十二因缘」来看事物的存在与演变过程,大致上有所谓的(一)过去二(二)现在五果()现在(四)未来二...

    黄启江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221951030.html
  • 一念三千性具善恶

    扬善,才能圆满菩提。      由性发修,由修照性,性修不二,统称“佛性”、“佛性”(正、了、缘因)皆具性德善和性德恶。正佛性是众生本具不改不坏的中正觉性,也是众生能成佛的主要依据。由于它超越了世间的实相,简称之为“性”。缘因佛性是功德,庄严正,使正佛性生起胜缘。了佛性是智慧,开显正,使正佛性生起胜缘。      它们是空、假、中谛。三千即空了佛性;三千即假缘因佛性;三千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8081154719.html
  • 《佛说观无量寿佛经》题解

    ,观岂前后而照,(观亦即一而)故依妙谛(三一相即,称妙)以立观门。即于一心而修观。”释论云:“观一心中得。”《妙宗钞》又说:“智是果,观是。果既在一心,岂有前后。因果不二,方曰圆修。”祇...?《妙宗钞》解释说:“若欲分别,就说,性)为谛,修)为观。性了是真(谛),性缘是俗(谛)正是中谛。不是了,非大真谛。俗中亦然。(即不是缘因,非大俗谛,不是正,非大中谛),此之谛,...

    张秉全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5564558297.html
  • 《起信论裂网疏》思想探微

    作为无漏种的本觉,既非本觉如来藏心,也非真如理性,它只是摄藏在藏识中的无漏种,它从智心立义,而不是作为圣智所证意义上的真如理性之自身。关于本觉无漏种与真如理性的关系,《起信论裂网疏》卷云:"况无漏...于真如理境之上,此即"缘了无功,同名正"13、"不改,同名为性"14,待众生转迷成悟,解心无染而当下呈现)。由于是性中本有,所以智旭称之为无为无漏,不同于唯识宗作为有为法的有为无漏。《灵峰宗论》...

    单正齐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335260449.html